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信息 > 124医学部 > 正文

2017深圳大学医学部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作者:鸿知深大考研网 来源:szdxkao.com 浏览:10571 次 发布时间:2016/9/12

QQ:3007473871(范老师)微信号:kaoyan818(布布学姐)


【深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深圳大学医学部简介

深圳大学于200812月获教育部批准,开设临床医学专业,同年成立深圳大学医学院。20134月,为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推动深圳大学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学校组建了深圳大学医学部。20156月,医学部成立基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两个下属学院,和深圳大学医学中心。朱卫国教授担任医学部主任/医学院院长,医学院党委书记谢苗兼任医学部副主任。 医学部现有4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护理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临床医学专业硕士),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医学信息处理)。医学部约61%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医学科学院三院院士,“杰青”、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首席科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深圳大学特聘教授,鹏城学者,全国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评审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公共卫生专业和基础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评审专家等杰出、知名学者。 医学部积极探索适应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面大力推行教学改革,采用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结合PBL教学模式;实施双导师制(即每名学生入学后均有一名科研导师与一名临床导师);并推行“三早”教学理念,即“早期接触实践、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采用学科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药学专业依托深圳市丰富的医药行业资源,探索“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新增护理专业今年开始招生。同时,学部积极拓展外部办学空间,与国际医学教育模式接轨,已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联合构建临床医学博士培养体系,并与英国爱丁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医学院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 医学部在努力探索新型教育模式的同时,大力提升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制定一系列激励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并大力打造重大疾病方向和前沿学科优势科研团队。现拥有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医学合成生物学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超声成像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标准化过敏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多个深圳市级实验室等重点研究平台。医学部大力提倡和支持转化医学研究,部分成果实现产业化,其中,生化工程中心的重组人心钠肽(rhANP)项目在2012年底已与生产企业签署了产业化合同,合同总标的为4300万元。 医学部西丽新校区规划建筑面积达7.7万平方米,计划于2017年初完成整体搬迁。深圳大学附属医院毗邻医学部新校区,与医学部同步建设,医院大楼主体结构已于20156月封顶,拟于2017年初试营业,其建设目标是建成与国际接轨的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具有专科特色的综合型、高端三级甲等教学医院。

基础医学专业(100100

深圳大学基础医学硕士点依托医学部基础医学院。本学科学术队伍包括教授36人,副教授 18人,讲师/助理教授 34人。其中含特聘教授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2人, 国家优青获得者2人。近5年获各类科研项目47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4项,国家博士后面上项目25项,“973”首席科学家项目1项,“973”项目子课题3, 广东省各类科研项目57项,深圳市各类项目156项,深圳市孔雀团队3项,国家及省、市平台类项目15项,横向课题项目61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2.8亿元。发表SCI+SSCI收录论文六百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深圳大学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共分为六个学科方向, 涵盖了几乎所有传统基础医学的二级学科。现拥有深圳大学代谢性疾病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重点研究平台。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本学科立足医学国际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凝炼研究方向,形成了如下特色与优势:

1)医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该学科拥有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深圳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徐波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医学院副院长许兴智,特聘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魏朝亮,以及郑多、周光前教授等。该学科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基因组不稳定性、钙通道方面国际领先。致力于肿瘤发生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组织细胞和干细胞衰老、退变与再生的分子调控、线粒体功能、细胞重编程等基础研究,以及细胞治疗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研究。

2)生物化学及分子医学:该方向拥有包括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项目负责人、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朱卫国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宝华博士,吉坤美、王子梅教授等。在肿瘤表观遗传调控、蛋白质修饰及细胞自噬、衰老(早衰)机制与干预研究、尘螨过敏原等研究方面国内领先,部分研究国际领先。

3)病理、生理及病理生理学:该学科拥有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阮雄中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张炜真、华先欣教授、以及范新民、金哲教授,王晓梅、刘杰、胡东生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影响。主要研究方向有:一、为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新方法的研究;二、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三、心血管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研究。并与全球著名药企阿斯利康(Astra Zeneca)合作开展新的治疗代谢性疾病的药物的研发。

4)免疫与病原生物学:该学科拥有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刘志刚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心春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杨平常和黄钟教授,特色研究包括:①尘螨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研究、过敏原的标准化、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②肠道粘膜免疫和肠道过敏机制的研究;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④重要病原微生物(结核杆菌)的研究,在3项国家“863计划”和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近5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在该研究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

5)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该方向拥有组胚学沙鸥教授,解剖学王军副教授、赵振富副教授。以解剖、组胚等医学形态学为基础,致力于形态医学向分子层面及临床医学的转化研究。在肿瘤表观遗传学,筋膜学,干细胞再生研究方面国内领先。

6)药理学:该学科拥有包括国家顶尖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Dennis Carson,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吕德生、贺震旦、靳广毅、付利等。开展活性先导化合物和针对特异性抗原的个体化治疗的小分子创新药物、以及生殖毒性的研究,在天然药物抗病毒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研发多种具有产业化潜能的安全高效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新药。

培养方案:

     1)招生计划: 专业代码:1001;招生人数:35

     (2)培养目标: 以培养研究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熟悉了解基础医学与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科学人文素养为主要目标,着重要求本学科硕士研究生达到以下标准: A、基本知识: 必须掌握基础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系统地掌握基础医学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所在研究领域的前沿,了解本学科新技术和新进展,掌握从事基础医学科研的基本原则、规范和方法。初步具备从事基础医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完成基础医学教学工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B、基本素质: 对医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其他相关学科包括生物学、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亦应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从事基础医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和专业素质。具备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了解基础医学相关的知识产权、研究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深刻认识和理解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是保证有效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必须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规范。

3)基本学术能力: 应具备从文献、同行等处学习所需知识、研究方法的能力。了解基础医学主要进展并进行初步的综合分析,在其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在资深学者指导下能够判断本领域已有研究的科学内容和意义、方法学特点、未知及争论所在,从而指导自己的学习和论文工作,获得在所从事领域开展研究所需的背景知识。掌握基础医学领域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应用这些方法开展基础医学研究,包括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具备学习、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的能力。 具备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能熟练地参与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对自己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其解释进行设计、陈述和答辩,对他人的研究工作进行评价和借鉴。具备一定的从事基础医学有关的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能力,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参与课题组的科研课题协同研究,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 4)学科研究方向:医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及分子医学;病理、生理及病理生理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药理学。

( 5)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①培养方式:硕士生的培养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采用目标管理,贯彻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教学中贯彻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培养硕士生刻苦钻研的学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 ②学习年限:本专业学制3年。在修读年限内,硕士生按照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修满规定的总学分即获得毕业资格。其他规定见《深圳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

( 6)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所修总学分应不少于32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中学位课与非学位课共计18学分。

( 7)培养模式 以医学教育与科研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为主体,依托学科团队与学术平台,注重产学研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理论学习、学术研究、应用实践以及学位论文训练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授课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讨论、研讨会、科研实践等;同时,打破专业界限,采用完全开放的专业方向课程,整合教学资源,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及导师介绍

01    医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    专业介绍:

专业介绍:

 该学科拥有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深圳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徐波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医学部副主任许兴智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魏朝亮教授,以及郑多、周光前教授等。该学科在研究细胞周期调控、DNA损伤修复、基因组不稳定性、钙通道方面国际领先。致力于肿瘤发生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组织细胞和干细胞衰老、退变与再生的分子调控、线粒体功能、细胞重编程等基础研究,以及细胞治疗技术的转化和应用研究。

 

Email: bxu@szu.edu.cn

0755-86671962

医学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 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院长。主要从事肿瘤细胞生物学及放射生物学研究。近年来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美国联邦课题资助共8项(NIHDoD),研究经费超过七百五十万美元,包括两项R01及一项P20。自2000年来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 (包括《Nature》、《Cell》、《Molecular Cell》、《Genes and Development》、《Molecular Cellular Biology》、 《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关于DNA损伤后细胞周期监测点信号传导通路系列文章至今已被引用3900余次并得到国际同行的一致认可, 发表论文的总SCI影响因子超过320。所发表论文中共有6篇被 Faculty 1000推荐 。在国内外担任多项学术职务,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科研基金评审委员,美国国防部乳腺癌研究项目课题评审委员,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课题评审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评审委员,意大利卫生部科研课题评审专家组成员等。

许兴智

Email: xingzhi.xu@szu.edu.cn

0755-86671981

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DNA Repair(IF: 3.3)和《Scientific Reports(IF: 5.5)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专家组(生命部生化和医学部肿瘤基础)成员(2009-2015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2006年),北京市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2011年)。许博士本科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长期致力于DNA损伤修复与癌症的研究,是我国DNA修复领域的核心召集人之一。目前主持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以国际合作项目1项、973课题1项。在国际主流杂志Mol CellCell ResNARMCBJBCJCSCell CycleCarcinogenesis等发表SCI论文57篇,H指数18,总影响因子>280,总被引>1200次;编辑(Guest editor)《DNA Repair》中国专辑(DNA damage research in China2012年),主编《肿瘤生物学导论》(2014年,科学出版社),主译《癌症的分子基础》(2011年,科学出版社);创建DNA损伤应答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011年),创办DNA损伤应答与人类疾病国际研讨会年会系列(2010起)并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会议,十余次组织DNA修复国际研讨会,极大地促进我国在DNA损伤修复领域的研究。

魏朝亮

Email: weicl@szu.edu.cn

0755-86670167

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全职特聘教授。主要从事钙信号转导、细胞迁移、心脏疾病机理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ell, Curr Opin Cell Biol, Cell Reports, Circ Res等上发表SCI期刊论文12篇,总SCI影响因子超过120,他引超过580次。2009年获中国生物物理学会首届贝时璋青年生物物理学家奖;2011年获得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016年入选中央组织部第十二批“青年千人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1)引导癌细胞运动迁移的分子机制;(2)心脏衰竭过程中保护因子RBFox2的调控机制;(3)心脏成纤维细胞转化为心肌细胞的可行性研究。主要贡献包括首次发现迁移细胞的“钙闪烁”(Calcium Flicker)现象,阐述钙闪烁产生的分子机制以及引导迁移细胞转向的“方向舵”作用;揭示RBFox2蛋白对于维持心脏肌肉强韧的重要性,在心脏衰竭发生过程中的起关键作用。

郑多

Email: dzheng@szu.edu.cn

0755-86674681

博士,深圳大学教授,医学实验中心分子医学平台主任、深圳市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多教授长期从事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肿瘤发病机制及抗癌药物研究、疾病基因定位克隆、功能及治疗研究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在国际著名期刊 Nature Genetics CancerResearchJ Cell BiolCancer ResearchOncogeneJ Biol Chem等发表论文60余篇;论文被引总数345次。参与了夏家辉院士主持的我国本土上克隆的第一个致病基因—人类神经性高频性耳聋疾病基因(GJB3)的研究工作,在Nature Genetics参与发表论文, 课题组荣获1999年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首次了发现大麻素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s)和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 与皮肤癌发生的相关性;首次发现了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3CDK3)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开展了靶向抗癌物的研究工作。郑多授主持完成多项有关肿瘤研究和疾病基因研究的重大科研项目15项,包括1项国家863课题和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项、省级项目2项、市级项目3项。被认定为深圳市地方级高层次领军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肿瘤学科方向带头人。现任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广东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转移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理事会制药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评审专家、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联谊会理事、深圳市政府财委、科创委评审专家等学术职务。

周光前

Email: gqzhou@szu.edu.cn

0755-86671917

瑞典宇默尔大学哲学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后,现任深圳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授、深圳大学抗衰老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深圳抗衰老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为深圳市骨科疾病再生技术工程实验室主要协调人和学术顾问、深圳大学生物治疗研究所副所长。曾先后与大连医科大学、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香港大学任教职、独立PI,兼任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教授,四川大学及南方医科大学博士导师。从事分子及细胞医学研究20余年,专长于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干细胞与疾病机理、干细胞生物治疗、干细胞精准医疗技术等,研究工作先后获国家“863计划”、国家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中-荷国际合作项目、国际AO基金会、国际脊柱畸形研究基金会、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深圳市学科布局项目、深圳市技术开发项目、深圳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等基金支持,发表SCI论文近50篇,拥有国家和PCT发明专利多项。为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SSCR)、国际细胞治疗研究学会(ISCT)会员及分会执行委员,美国细胞生物学会(ASCB)、英国细胞生物学会(BSCB)、AOSpine亚洲会员、以及国际华人骨矿协会(ICMRS)会员,并担任中国老年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化基础研究组理事。先后获ISSCRISCTICMRS研究奖励。担任国际AO基金会和AOSpine基金评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ISRN Molecular Biology编委、卫生部统编教材“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编委,深圳市科技领军人才。

 

Email: txiao@szu.edu.cn

0755-86671993

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毕业后留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被聘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同年11月晋升为副研究员。20146月被聘为深圳大学医学院讲师,荔园优青。肖田博士长期从事肿瘤发病和转移的分子机理及靶向治疗的研究,并在Cell ResJ Biol ChemCancer LettJ Ethnopharmacol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Acta Biochim Biophys Sin等重要专业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上海市博士后基金项目面上(A 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研究项目各1项。研究方向:1)肺癌发病和转移的分子机理和靶向治疗;2)转录因子NFAT3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 

研究方向及导师介绍

02   生物化学及分子医学    专业介绍:

该学科拥有包括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973”项目负责人、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朱卫国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刘宝华博士,吉坤美、王子梅教授等。在肿瘤表观遗传调控、蛋白质修饰及细胞自噬、衰老(早衰)机制与干预研究、尘螨过敏原等研究方面国内领先,部分研究国际领先。

朱卫国

Email: zhuweiguo@szu.edu.cn

0755-86670355

博士, 深圳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院长。多项 科技部“973”及“863”计划负责人;国家基金委创新团队负责人, 国家基金委重大及重点项目负责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主要从事肿瘤表观遗传调控, 蛋白质修饰及细胞自噬的研究工作。 在国际主流期刊发表70多篇研究论文, 包括Nature, Nature Cell Biology,PNAS等, 以第一作者和责任作者发表论文50多篇。是多种国际杂志编委。 为近50多种国际杂志评审论文。 国家科技部,中华医学会, 教育部, 国家自然基金委, 英国Wellcome Trust, Cancer Research UK, 波兰国家基金会, 捷克国家基金会, 以色列国家基金会, 新加坡国家基金会, 以及香港,澳门基金会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表观遗传调控, 侧重于组蛋白修饰调控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 非组蛋白翻译后修饰与功能关联性, 肿瘤细胞自噬。 主要贡献包括提出了肿瘤表观遗传治疗的作用模式; 阐述了部分转录因子的胞浆功能, 探明了肿瘤细胞化疗及放疗的DNA损伤应答及修复的部分关键影响因素。曾获高等学校自然科技奖一等奖 (排名第一, 2009), 中华医学会科技二等奖 (排名第一, 2011),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二等奖(2011)。

刘宝华

Email: ppliew@szu.edu.cn

0755-86674609

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2013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深圳市孔雀计划B类人才奖励。现为抗衰老与再生医学中心副主任。兼任亚洲衰老研究学会秘书长、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基础组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基础组常务委员、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刘宝华教授长期从事从事衰老(早衰)机制与干预研究,在Nature MedicineCell Metabolism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发表。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培育、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技术开发项目。研究方向:(1)衰老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联机制;(2)血管内皮衰老的分子机制及干细胞治疗;(3)表观遗传与DNA损伤修复;(4)衰老与生物节律紊乱。

吉坤美

Email: jkm@szu.edu.cn

0755-86671979

博士,深圳大学教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主任。吉坤美教授长期从事过敏反应基础研究和转化免疫学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过敏原基础研究、体外诊断试剂开发应用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际著名期刊NEJMJACIAllergy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20篇,其中JCR一区论文8篇。其中1篇被选为香港医学再教育学习论文,另外2篇被世界过敏组织2011年发布的指南所引用。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命名了尘螨主要过敏原Derf24Derp24并解析了粉尘螨基因组与转录组。该学科领域权威刊物The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11.248)杂志主编Donald Y. M. Leung和国际著名变态反应学家Geoffrey A.Stewart分别对该研究成果作了评述,指出“白?年第一个尘螨过敏原(Derp1)基因被报道以来,时隔26年首个粉尘螨基因组、转录组和微生物组获得解析,这是国际变态反应学科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使过敏原的研究从此进入了组学时代”保?2015Vol  1352):369549-550 )。此外,该研究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期刊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2015Vol.23(4)12)。吉坤美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3项。先后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二等奖等。主讲《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信公众号:BioChem_SZU)。吉坤美教授课题组技术技术全面,包括从蛋白质晶体到基因组解析、从诊断试剂到疫苗开发,有利于培养高水平研究生。

研究方向:1)基础研究:过敏原与过敏反应疾病;(2)应用研究:体外诊断试剂。

王子梅

Email: wangzm@szu.edu.cn

0755-86671909

医学博士,教授,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王子梅教授长期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一线教学,承担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任务,并受历届学生好评。副主编和参编多部国家级规划生物化学专业教材。积极组织和主持深圳大学教改项目,为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PBL教学模式引入和实施做出贡献。

王子梅教授在科研方面专注衰老、抗衰老的分子机理研究,在早老症发病机制、衰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与DNA损伤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两项深圳市科技研发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基金项目,并指导课题组成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相关研究成果以SCI论文形式发表在PNASAging cellCell CycleJCR 一二区国际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被引总数200余次,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交流并做口头报告。现为深圳市“抗衰老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深圳市海外高层次“孔雀计划”B类人才,并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同行评审专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杂志审稿人,中国老年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理事,深圳市生物化学学会理事等职务。

研究方向:1)正常衰老和早衰症发生的遗传与表观遗传学机理;(2)抗衰老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与应用;(3)核基质微环境与DNA损伤修复、染色质高级结构的关系。

夏立新

Email: xialixin@szu.edu.cn

0755-86671913

200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深圳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工作;2013年被评为教授。夏立新教授长期从事免疫学的病理机制和药物开发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免疫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发表SCI论文30余篇。

夏立新教授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项、在研1项。

      研究方向:(1)过敏反应及过敏原;(2)肿瘤相关研究

巩丽云

Email: gongly@szu.edu.cn

0755-86671925

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2008年获得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09年入职深圳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研室,20153-20163月访学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主要从事肿瘤转移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目前研究方向-RNA 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RBP)在转录后水平调控肿瘤进展和转移。

钱民先

Email: qmx@szu.edu.cn

0755-86670303

201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被深圳大学聘为副教授。

钱民先博士在从事蛋白质修饰、降解在DNA损伤修复和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取得了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际著名期刊Cell发表开创性论文。

钱民先博士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1项。

钱民先博士现加入深圳大学衰老研究团队,致力于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研究方向:从表观遗传和DNA损伤修复角度研究早老/衰老机理及衰老相关疾病

研究方向及导师介绍

03   病理、生理及病理生理学    专业介绍:

 该学科拥有包括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阮雄中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张炜真、华先欣教授、以及王晓梅、刘杰、胡东生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影响。主要研究方向有:一、为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新方法的研究;二、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三、心血管代谢异常的流行病学研究。并与全球著名药企阿斯利康(Astra Zeneca)合作开展新的治疗代谢性疾病的药物的研发。

阮雄中

Email: xiongzruan@gmail.com

0755-86671940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肾脏病中心主任,糖尿病肥胖代谢病中心常务副主任。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大项目1项,基金重点项目2项, 973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科技部973前期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2项。主要的研究内容是探讨代谢性炎症干扰胆固醇代谢稳态,引起脂质介导的组织(包括血管,肝脏,肾脏)损害的分子机制。 近5年来应邀撰写综述和评论性文章8篇,参加编写专著5部,在国际会议上发表专题演讲20余次,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70余篇,是国际上关于“脂质与肾脏、血管损害” 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之一。

张炜真

Email: zhangum2014@gmail.com

0755-86670301

 医学博士。先后担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外科系研究讲师、助教授和副教授。主要从事胃肠激素调节糖脂代谢的研究工作。课题获美国NIHAD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和985项目等资助。先后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审、二审评委,英国BBRC, Diabetes UK等基金特邀评委。目前担任两种英文专业杂志的主编。已发表SCI论文62篇,特邀综述4篇,编者按1篇,专著8章,总影响因子195, 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影响因子112H index 14

 

Email: liuj@szu.edu.cn

0755-26673500

博士,深圳大学病理生理学教授,深圳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副院长。

刘杰教授长期从事正常与疾病心脏功能调节的机制和药物开发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心血管疾病、离子通道、中药药物开发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际著名期刊CellCirculation ResearchCardiovascular Research等发表40余篇开创性论文,论文被引总数1000余次。对于正常与疾病心脏功能调节的研究,主要发现:1.心脏IKr通道C型失活和电压门控的结构基础,为阐明IKr通道功能以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2. 发现心脏兴奋-收缩偶联新的内在调节基因Rad3. 发现辅助亚基KCNE2是心脏L-型钙通道的一种新的调节亚基;4. 发现心衰发生的新机制:肌浆网RyR通道功能异常导致钙漏流,通过耗竭钙库容量降低心肌收缩力;5.发现中药单体虎杖苷通过提高心肌细胞钙敏感性,降低肌浆网钙漏流的治疗心衰作用。刘教授主持完成10余项有关心血管疾病的科研项目,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项。刘教授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解放军后勤总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刘教授先后被认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和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地方领军人才。刘教授现任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病理生理学会休克专业委员会委员。刘教授团队集分子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面向临床的转化研究于一体,以开发中药新药实现转化医学为最终目标,研究方向涉及生物医学的最前沿领域。

王晓梅

Email: xmwang@szu.edu.cn

0755-86671908

博士,深圳大学教授。深圳大学医学部副院长兼任校医院院长。

王晓梅教授长期从事纳米材料毒性、肿瘤综合治疗及辐射与磁生物效应研究,尤其在功能化量子点生殖毒性与生殖肿瘤的生物治疗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参加者先后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汕头大学优秀学者(2004年)、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3年)和广东省科技二等奖(2014年)。在国际期刊TheranosticsCancer Biother Radio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Biomed Environ.Sci等发表20余篇创新性论文。主持完成各类省市科研项目7项,现承担圳市基础研究项目《免疫修饰OCT4偶联糖苷脂抗原对睾丸癌杀伤效应机制研》,2014-2016,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项目《单细胞纳米分辨光学成像方法研究--微丝微管相关蛋白分子动态成像》,2013-2016,在研。学术兼职:2014-现在,中国生物电磁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实验动物学会理事;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深圳市实验医学学会理事;深圳市实验动物学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1)肿瘤的综合治疗(生殖肿瘤方向);2)功能化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研究;3)电离辐射与磁生物效应研究。

胡东生

Email: hud@szu.edu.cn

0755-86671951

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预防医学系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和专业兴趣为心血管代谢异常(cardiometabolic disorders)流行病学。心血管代谢异常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及其相关的肥胖、代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前期和空腹血糖受损等异常及疾病。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探讨这些疾病的病因、遗传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早期筛检、预测预警的方法、预防控制策略的制定、实施与效果评价等领域。本研究方向建立了稳定的研究现场及大样本的具有可长期随访性的高水平队列人群,基线及6年期随访研究时收集了研究对象的血浆、血清及DNA等生物样本,对研究常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暴露、发病趋势及其环境和遗传因素的病因学作用奠定了良好基础。本人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和科技支撑计划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及美国NIH联合课题1项。发表论文155篇(SCI收录53篇),主编或参编卫生部和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和学术专著13部。兼任中国控烟协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妇女身心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级精品课程(流行病学)负责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疾病控制杂志》和《卫生研究》编委。

翟日洪

Email: rzhai@szu.edu.cn

0755-86671991

博士,深圳大学教授。

翟教授近年来较系统地研究了血管生成、致癌物代谢、DNA修复、细胞周期和凋亡控制、炎症等系统的基因遗传变异及表观遗传变异与肺癌、食管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和预后的关系。发现了多个血管生成功能基因位点变异对肺癌、食管癌以及ARDS发病危险性及临床预后有重要影响;证明了多种环境因素可通过与特定基因变异交互作用影响食道腺癌发病及预后,从整体和分子水平为防治食管癌提供了新的思路;首次报道了血清全基因组特异性DNA甲基化谱及miRNA谱在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迄今为止已在JCO, Cancer Res, Clin Cancer Res, Thorax, ChestCarcinogenesis等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60篇;论文已先后被CA Cancer J Clin N Engl J Med, Nat Rev Genet, Nat Rev Cancer, J Clin Oncol, Circulation, BMJNat Rev Clin Oncol等期刊在内的重要学术杂志引用>2890多次,H指数29i10指数51。 担任Cancer Res, Cancer, CEBP, Carcinogenesis,Neoplasia, Chest, Intensive Care Med等十多种主流国际学术杂志审稿人。翟教授先后主持完成10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深圳市科创委项目共3项。翟教授课题组致力于应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策略将分子水平的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以发现新的肿瘤分子标记物和潜在治疗靶点、以及阐明肿瘤新的发病机理为研究目标。

研究方向:1)非编码RNA在食管癌、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2)长链非编码RNA异常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病理改变关系的研究

华先欣

Email: hua.xianxin@gmail.com

0755-26524282

华先欣教授,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Abramson 肿瘤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意大利Istituto Toscano Tumori基金评审专家、美国新泽西肿瘤研究委员会(NJCCR)科学评审专家等。担任多本医学杂志审稿人,受邀学术讲座50余场,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华先欣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menin蛋白如何调控基因的转录及细胞动态平衡的研究。Menin是由MEN1基因编码的,其突变会导致内分泌肿瘤综合症1型。由于在menin蛋白上,研究人员没有发现任何有生物学功能的同源域,因此,到目前为止,menin的生化及细胞生物学功能知之甚少。华先欣教授的研究成果发现menin不仅是一个抑癌基因,同时也是促癌因子,并且找出了menin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机制。在此研究过程中,其科研团队发现menin通过表现遗传学调控,抑制多种促增基因及HedgehogHh)信号通路,进而抑制内分泌肿瘤。这个表现遗传学调控主要是由转录抑制型组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5介导的。他们的研究成果提出针对Hh信号通路来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新的临床途径。华先欣教授对发现及阐明menin同时作为抑癌基因和促癌基因的研究作出了杰出的、关键性的贡献,并且为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白血病和糖尿病开辟了新的道路

 

Email: luanping@szu.edu.cn

0755-26532808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神经病学临床及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先后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学习及工作,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主要科研方向为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变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等。先后主持及参与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重点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及广东医学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强省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20101月深圳市以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调入深圳大学医学部,现为医学中心独立PI

栾萍教授长期从事脑神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研究AD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脑、血管及神经疾病、神经细胞生物学及治疗技术研发等领域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际期刊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BioMed Research  International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Journal of Biomaterials and Tissue Engineering等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主要成果:在各种应激的状态下使脑内Aβ的小胶质细胞中V-ATPase功能出现异常,使得胞浆内以及溶酶体内酸性环境改变,引起溶酶体功能的异常,导致细胞自噬功能降低,而不能水解清除Aβ,致使Aβ异常堆积,从而引起了AD病理机制的发生与进展。而另一方面中V-ATPase功能出现异常,使得胞浆内以及溶酶体内酸性环境改变,而致使蛋白水解能力下降,从而使AD病理机制的发生与进展。

主要学术兼职有:香港中文大学脑研究中心研究员,担任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 (IF:4.443)编委和评阅人。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特聘专家,中国光学学会生物医学学会常委。广东省神经与痴呆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员。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

研究方向:1. 脑、神经与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神经分子生物学;2. 痴呆。

刘立忠

Email: liulz@szu.edu.cn

0755-86671900

博士, 2013年被深圳大学聘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并于同年获评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现为医学部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刘立忠长期从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和相关药物的开发工作,对于胰岛素信号的传导、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凋亡机制以及糖尿病相关药物的抗病机理等方面有独到的研究且学术成果显著。特别是在细胞骨架结构的动态变化、脂肪酸与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运输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经验。同时,应用现代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胞和动物水平进行抗肿瘤、抗糖尿病药物的筛选与评估,并在药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药物。目前主持和参与的课题分别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和深圳市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在Mol. Cell.EndocrinolCell SignalMol. Biol.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多篇开创性论文。

研究方向:1)糖脂代谢;2)抗糖尿病与肿瘤药物的开发与分子机制研究

 

Email: zhejin@szu.edu.cn

0755-86671904

博士,深圳大学病理学教授。

金哲教授长期从事分子病理学和分子肿瘤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尤其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变异、早期诊断及风险预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际著名期刊Cancer ResearchOncogene等发表50余篇开创性论文;论文被引总数千余次。

金教授主持完成多项有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表观遗传学变异的重大科研项目,现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项、深圳市科创委基础研究项目3项。金教授团队集分子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面向临床的转化研究于一体,以发现癌症早期诊断及风险预测因子为目标,研究方向涉及生物医学的最前沿领域。

研究方向:1)癌症早期诊断及风险预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2)肿瘤抑制基因表观遗传学变异(驱动子异常甲基化)及对基因表达的调控;3microRNA在肿瘤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及对靶标基因表达的调控。

 

Email: yingying@szu.edu.cn

0755-86671931

博士。2003年获伦敦学院大学(UCL)分子医学专业硕士学位。2007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生物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2010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研究基金资助,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9月作为留学回国人员被引进加入深圳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2011年晋升副教授。2013年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主要研究方向是代谢性疾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干预治疗。

研究方向:1)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2)代谢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靶向干预治疗。

林桂淼

Email: gmlin@szu.edu.cn

0755-86671973

医学博士,深圳大学副教授。

林桂淼博士长期从事肿瘤生物治疗和纳米生物学效应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肿瘤免疫治疗、基因载体和纳米毒理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际著名期刊SmallNanomedicine-Nanotechnology,Biology, and MedicineTheranostics等已发表文章近40篇。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孔雀启动项目1项,深圳大学教师启动基金1项,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深圳市科技项目。国际肿瘤细胞与基因治疗学会会员,深圳市实验动物学会委员。

研究方向:1)肿瘤生物治疗与分子机制研究;2)纳米生物学应用和纳米毒理学研究

 

Email: dongm@szu.edu.cn

0755-86671902

201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学位,进入深圳大学医学院工作;2013年提升为副教授。

董鸣副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的病理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包括临床和基础两个方向。其   研究方向主要是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及衰老心肌病, 其中在心血管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际著名期刊Epub ahead of print等发表10余篇开创性论文。

研究方向:1)临床研究:在港期间,独立完成冠心病及心衰病人库建库,寻找理想biomarker,构建疾病模型。;2)基础研究:构建心梗心衰模型,探究病理生理分子机制

吴序栎

Email: jkm@szu.edu.cn

0755-86671979

博士,深圳大学副教授.

主要从事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的教学和科研,发表研究论文60多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Agriculture &Food Chemistry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leology JCR一区TOP期刊和其它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20多篇;以第一申请人申请发明专利6项;担任深圳市天然新型保健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晨光乳业等企业技术顾问、Food ControlSCI期刊审稿人;热爱教学,热心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指导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好日子奖学金、腾讯奖学金、杨树子奖学金、挑战杯一等奖等奖项多项。

 研究方向:主要基础研究兴趣包括:(1)天然植物化合物预防及治疗慢性疾病的分子机制;(2)食品安全管理的机制研究;(3)食物过敏的机理研究及食物过敏原的检测。主要应用开发兴趣包括:(1)新型天然保健品(减肥、降脂)的开发;(2)新型牛乳制品的开发;(3)食物中特异蛋白的快速检测技术。]

研究方向及导师介绍

04   免疫与病原生物学    专业介绍:

 该学科拥有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刘志刚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心春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杨平常和黄钟教授,特色研究包括:①尘螨基因组和转录组学研究、过敏原的标准化、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②肠道粘膜免疫和肠道过敏机制的研究;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④重要病原微生物(结核杆菌)的研究,在3项国家“863计划”和1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下,近5年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获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在该研究领域达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水平。

刘志刚

Email: lzg195910@126.com

0755- 86671907

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领军学者,深圳大学过敏反应和免疫学研究所所长、深圳市过敏反应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标准化过敏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过敏原和过敏性疾病的相关研究,尤其是过敏原疫苗和检测试剂的产业化。近十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重大计划项目、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等省部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20 项。近5年来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60多篇。

陈心春

Email: chenxinchun@hotmail.com

 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病原生物学系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年)。2006年获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任深圳市肝病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新发传染病诊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感染免疫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被聘为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兼职)。担任中国防痨协会基础委员会常委,广东省防痨协会基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自然出版集团杂志《Scientific Reports》杂志编委。2016年被深圳大学聘为特聘教授。陈心春教授长期从事结核病免疫发病机制和转化医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结核病细胞免疫及其调节机制,新发传染病病原学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critical care medicine, Plos Pathogens等发表50余论文;论文被引总数1449余次。有关结核病T细胞免疫及转化医学研究主要成果,获得2013年广东省进步二等奖,2011年和201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二等奖,首届深圳市自然科学奖(2010年),和2012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核菌感染诊断试剂盒,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陈教授主持完成多项有关结核病免疫的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国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4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子课题4项。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陈教授团队主要围绕解决结核病临床诊治的问题,以寻找新型结核病诊断和治疗靶标为目标,将基础和转化医学的紧密结合,深入解析影响结核病发生发展的免疫基础及其调节机制,转化用于结核病诊断治疗的分子标识。

研究方向:(1)结核病免疫发病机制;2)结核病诊断治疗标识。

杨平常

Email: pcy2356@163.com

0755- 86172722

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全职特聘教授,任深圳大学教学督导组督导、深圳市过敏反应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同时担任World  Journal of  Immunology编委、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副主编、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 副主编。杨平常教授有7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经验(加拿大McMaster大学是PBL教学的发源地),5RPBL教授学经验(RPBLresearch paper based learning)。主要从事变应性鼻炎、肠道黏膜免疫等领域研究,从事变态反应研究26年。曾主持承担多项加拿大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加拿大国立自然科学和工程研究院以及2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26篇,其中15篇影响因子>10.0分;27篇影响因子>5.0分,文章总引用率超过2000次。在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过敏原与过敏性肠炎的关系研究方面位于国际前沿水平。

 

Email: hzh081@szu.edu.cn

0755- 86671943

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院教授、免疫学系主任、深圳大学生物治疗研究所所长、深圳市-深圳大学免疫诊断技术平台主任;深圳市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主要从事自身免疫疾病和肿瘤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研究论文曾在学术期刊:分子与细胞生物学(MCB)、生化(Biochemisty)、神经化学(Journal of  Neuro Chemistry、分子视觉(Molecular Vision) 公文 (Archives),血液 (blood)、神经化学研究(Neurochem Res.)转化医学(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关节炎研究和 治 疗 (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氧 化 医 学 和 细 胞 寿 命 (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Longevity. Plos One 及免疫学杂志(Journal of Immunology)癌靶Oncotarget 等杂志上发表。

研究方向:1. 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炎性反应的免疫调节,及其分子治疗靶点的筛选;2. 肿瘤免疫尤其是癌旁组织的炎性反应与癌细胞转移的相关性及机制的研究。

李凌云

Email: lingyun@szu.edu.cn

0755-86671943

博士,深圳大学副教授。李凌云博士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病毒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分子病毒学,从事麻疹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机制的研究以及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回国后进入本中心,研究方向为重大疾病的分子机理、疾病的分子诊断及相关诊断试剂、基因药物的研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拥有、申报发明专利多项。

研究方向:1)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及专业软件分析病毒、宿主及人类基因组DNA信息、转录组信息及蛋白质结构信息,研究病毒与宿主的遗传相关性,探讨生物进化、生命发育等新的模式;2)研究细胞骨架、细胞运动、线粒体能量体系的相互作用,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分子机理。

研究方向及导师介绍

05   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专业介绍:

该学科拥有包括病理学家范新民、金哲教授,组胚学家沙鸥教授,解剖学王军副教授、赵振富副教授。本学科方向以解剖、组胚和病理学等医学形态学为基础,致力于形态医学向分子层面及临床医学的转化研究。在肿瘤表观遗传学,筋膜学,干细胞再生研究方面国内领先。

 

Email: shaou@szu.edu.cn

0755-86671916

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院教授,并担任解剖、组胚、发育生物学系主任、医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医学院动物伦理委员会委员等职;获2012年深圳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2014年深圳大学医学部《教学论文奖》、2014年深圳大学《优秀硕士生导师》、医学部《学生竞赛最佳指导教师奖》等奖项。沙鸥教授为美国解剖学会会员、香港神经科学学会会员、中国转化医学联盟理事 、中国解剖学会组织学与胚胎学分会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转化医学分会委员、全国基础医学形态学实验室主任联席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评议专家、深圳市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项目评议专家,担任JCR 2区期刊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 Reviewer EditorwhatsappwhatsappSCI期刊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Working Committee编委、国际期刊Austin Journal of Reproductive Medicine & Infertility编委等职。沙鸥教授长期从事核糖体灭活蛋白的神经及肿瘤细胞毒性和免疫抗肿瘤的机理研究,在SCI、核心期刊等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中、英文教材、专著5部。

研究方向:(1)核糖体灭活蛋白RIP的神经毒性与应用研究;2RIP的肿瘤细胞毒性与肿瘤免疫治疗机理研究。

 

Email: yxywj@szu.edu.com

0755-86671918

 医学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人民政府高层次地方级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外科临床及医学教学科研工作20余年,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等研究十余项。作为核心成员在国际上提出“筋膜学”原创科学理论体系,已发表SCI和国家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3部,参编5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4项,参编国家“十二五”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2部。2014年度获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自然科学一等奖各一项。兼任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和肽中心理事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理事、广东省解剖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特聘教授。

研究方向:(1)筋膜学。源于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人研究”和国家973计划“筋膜学说基础研究”的原创性科学理论体系,通过两系统理论,揭示人类长寿密码,解读中医核心内容。(2)数字医学和临床解剖学。

赵振富

Email: zhb@szu.edu.cn

0755-86670310

解剖与组织胚胎学专业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院副教授。2009年被深圳市政府认定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级人才”。现任深圳大学医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主要从事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及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现任广东省医学会医学教育与信息技术分会常务理事。科研方面主要从事(1)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再生研究; (2)过敏反应与过敏性疾病的研究。共发表教、科研论文40余篇。

研究方向:(1)医学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2)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再生研究;(3)过敏反应与过敏性疾病的研究。

 

Email: caisa@szu.edu.cn

0755-86671916

博士,博士后,副教授。主要从事干细胞与创伤修复、基因治疗应用于临床等相对前沿和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研究课题。先后参与和承担国家“973”、“86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多项。研究内容包括采用不同因素体内和体外诱导干细胞分化为特定的功能细胞;成体细胞去分化和转分化研究;通过组织工程技术探索促进创伤修复和再生的新 途 径 等 。 为 美 国 生 物 学 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IBS) 和 国 际 脑 创 伤 研 究 组 织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 IBRO)成员。担任《Chinese Medical JournalEnglish)》、《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等杂志的特邀审稿人。

研究方向及导师介绍

06   药理学    专业介绍:

该学科拥有包括国家顶尖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Dennis Carson,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吕德生、贺震旦、靳广毅等。开展活性先导化合物和针对特异性抗原的个体化治疗的小分子创新药物、以及生殖毒性的研究,在天然药物抗病毒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研发多种具有产业化潜能的安全高效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新药。

吕德生

Email: delu@szu.edu.cn

0755-86670320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深圳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癌症研究学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和美国华人生物学家学会会员,以及美国生物技术公司Wintherix的创始人之一。1998年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98-2001年,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分子肿瘤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2001-201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肿瘤中心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已在多个研究领域获得原创性研究成果,1997年,他鉴定了第一个原核生物的锌转运蛋白;2001年,发现雌激素相关受体能够调控乳腺癌标记基因PS2的表达;2004年,首次发现Wnt信号通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被激活,并已鉴定多个新颖的Wnt信号通路抑制剂,其中一项有关盐霉素对肿瘤干细胞的抑制机理研究被顶级科学杂志Nature Medicine选作研究亮点加以介绍。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肿瘤信号通路、肿瘤干细胞和抗肿瘤新药的研发,已发表40余篇科学论文,包括多篇发表于PNASCancer ResJ Biol Chem 等国际权威刊物上的高水平文章,论文已被引用超过1500次, 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引用已超过800次,并已申请多项国际专利,目前担任PNAS Blood 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国际著名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Email: gracelfu@szu.edu.cn

0755-86671992

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肿瘤研究中心教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已在相关学术领域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5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340 余分,在SCI 被引用次数超过900 次,H 指数达19。获国内授权发明专利两项。美国前沿科学协会(AAAS)成员,深圳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 广东省及陕西省科技项目评审专家。目前担任多家国际SCI杂志的 审 稿 人 , 包 括 Oncogene Oncotarget Canc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PLoS  One BMC cancer等。近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研项目共10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香港政府大学研究资助委员会研究项目基金及深圳市科创委重点研究项目等。付利教授团队集分子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面向临床的转化研究于一体,以开发抗肿瘤疫苗及单抗为目标,研究方向涉及肿瘤生物学的最前沿领域。

研究方向:(1)恶性肿瘤分子致癌机制及新型诊疗靶点的发掘、功能鉴定等;(2)肿瘤微环境中分泌性/膜性蛋白的促癌分子机制;(3)开发靶向肿瘤间质特异性抗原分子的肿瘤免疫疗法。该学科拥有包括国家顶尖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Dennis Carson,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吕德生、贺震旦、靳广毅等。开展活性先导化合物和针对特异性抗原的个体化治疗的小分子创新药物、以及生殖毒性的研究,在天然药物抗病毒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研发多种具有产业化潜能的安全高效抗病毒和抗肿瘤的新药。

研究方向及导师介绍

06   药理学    专业介绍:

贺震旦

Email: hezhendan@szu.edu.cn

 0755-26656406

 药学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院教授,药学系主任。

贺震旦教授长期从事中药及天然小分子结构活性和分子作用研究,进行创新分子药物的开发。在天然药物化学、天然小分子调控内源抗病细胞因子增强机体抗感染新药以及中药生理活性物质基础研究等方面,在国内外核心专业刊物中发表110余篇学术研究论文,论文被引总数800余次;七项研究专利;完成两部学术专著,培养硕士生7名,博士生2名,博士后4名。

贺震旦博士现任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广东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2006年经深圳市科技专家委员会资格审定,被聘为深圳市项目基金评审专家。贺震旦博士为深圳市科创委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为发改委科技专家委员。贺博士被聘为广东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家委员。2012年获得深圳大学“优秀指导教师”称号,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

 

wwujun68@163.com

 

吴军(Jun Wu)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1年)、第12届广东丁颖科技奖获得者(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及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年)、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5年)。中国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吴军为北京大学生药学博士,长期针对热带红树植物中复杂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开展了较系统研究。已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Nat. Prod. Rep., Chem.-Eur. J. , Org. Lett.等国际SCI杂志论文80余篇,SCI他引>1000次。所培养研究生中有2人获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2014年)。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 主要研究方向为红树植物活性先导化合物发现与结构优化,海洋微藻与微生物的发酵培养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要海洋天然产物的仿生合成及其生态学功能研究。

靳广毅

Email: gyjin@szu.edu.cn

15814605825

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教授,深圳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学合成生物学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曾经主持国家科技部“鞍宋“灏和”本盼“灏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各一项。2000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资助奖。 深圳市地方级高层次人才, 深圳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 广州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评审专家, 国家自然基金评议专家。在J.Med.Chem.J.Org.Chem.PNAS.J.Transl.Med.等国际期刊发表SCI收载文章30余篇。拥有12项中国新药发明专利,2项世界新药发明专利。曾主持研究获得2个国家新药证书(莫索尼定和厄多司坦)。靳广毅教授长期从事化学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研究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领域为:免疫抗癌和免疫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的设计、合成、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开发。从事合成药物免疫抗癌研究及其免疫抗病毒,药理药效学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质谱和核磁结构鉴定。

主要研究方向:Toll样受体激动剂合成及其在抗体诱导、生物免疫治疗和创新疫苗中的应用;Wnt信号通路抑制剂合成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Lumazine合成酶抑制剂合成及其作为新型抗生素的应用;新型RNA聚合酶抑制剂抗流感药物合成。近五年主持多项国家和地区重点项目,其中有关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法技术正在进行临床研究。

焦亚斌

Email: jiaoyabin@szu.edu.cn

0755-86172189

博士,主任药师,深圳大学药理教研室教授。

焦亚斌教授长期从事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反应及药物的防治研究。作为编委参编国家级教材多部,即参加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药理学》的编写,参加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药理学》(第一版)的编写工作。

研究方向:(1)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炎症反应及药物的防治研究;(2)中药药理研究。

张素平

Email:s9zhang@szu.edu.cn

博士,深圳大学副教授,荔园优青,Dennis A Carson 教授顶尖千人团队成员。美国癌症学会会员,ScientificReport, Protein&Cell, Plos One, Cancer  Letter等杂志申稿人。研究兴趣及领域:靶向药物开发及肿瘤免疫和肿瘤干细胞的研究:利用干细胞科学,免疫学,蛋白质科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结构生物学,纳米科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研究肿瘤细胞或肿瘤干细胞的特异表达基因,并针对这些异常表达的基因开发靶向的抗体类或抗体偶联的药物及小分子化合物类抗癌药物等。

吴海强

Email: wuhq@szu.edu.cn

0755-86172799

博士,深圳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副教授,从事小分子创新药物研究工作。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深圳市“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项目、深圳大学基础研究科研项目等各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重大专项、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已在包括TetrahedronEur J Med ChemChem. Pharm. BullParasitologyProtein Pept Lett等国际刊物在内的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中国国家发明专利6项。工作期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2010年)1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奖(高等院校类,2008年)1项。

研究方向:(1)复杂疾病网络靶向小分子活性物质的鉴定发现、合成及生物学功能机制相关研究;(2)抗AD先导药物分子设计发现及免疫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深圳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

招生专业目录

学院名称:医学院咨询电话:86172329

电子信箱:medyjs@szu.edu.cn   学 制:3.0

 

研究方向代码、名称  

    指导教师

初试科目

备注

100100基础医学

01. 医学遗传学与

细胞生物学

 

 

02. 生物化学及分

子医学

 

 

 

03. 病理、生理及

病理生理学

 

 

 

 

 

04. 免疫与病原生

物学

 

 

05. 解剖与组织胚

胎学

 

 

06. 药理学

 

01. 医学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

徐波、许兴智、魏朝亮、

郑多、周光前、肖田

 

02. 生物化学及分子医学:

朱卫国、王子梅、刘宝华

吉坤美、夏立新、巩丽云

钱民先

 

03. 病理、生理及病理生理学:

RUANXIONGZHONG

ZHANGWEIZHEN

王晓梅、林桂淼、应颖

刘立忠、刘杰、金哲

董鸣、胡东生、吴序栎

翟日洪、华先欣、栾萍

04. 免疫与病原生物学:

刘志刚、陈心春、杨平常

黄钟、李凌云

 

05. 解剖与组织胚胎学:

沙鸥、王军、赵振富

蔡飒、

 

06. 药理学:

DESHENGLU

付利、张素平、贺震旦

吴军、靳广毅、吴海强

焦亚斌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6西医综合

(4) —无

1. 复试笔试科目:

2. 不接收同等学

力考生

报名时间:20161010--1031日(最新报名时间均以教育部公布为主)

网上报名:http://yz.chsi.com.cn http://yz.chsi.cn

现场确认:20161110日—1114日(最新报名时间均以教育部公布为主)

本人网上报名时选定的报考点确认网上报名信息并照相

简章具体内容请访问:http://zsb.szu.edu.cn/520.html

报考学术型研究生的同学请前往医学部(023)选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083100);

报考专业型研究生的同学请前往医学部(023)选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085230);

复试补助:凡属国家重点大学的考生参加复试,录取后可报销复试交通费。

在校待遇

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行按年评审,第一年为新生奖学金,第二、三年为学业奖学金。

1. 新生奖学金分为特等、一等和二等三个等级。特等奖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0元,所有推

免生、985高校应届毕业生及本校应届毕业生学分绩点3.3以上(根据近两年录取情况暂定

学分绩点3.3以上)的学生直接认定为特等;扣除上述人数后,获评一等学业奖学金的比例

不超过20%,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其中211高校和本校的应届毕业生优先参评一

等奖;获评二等学业奖学金的比例不超过40%,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2. 学业奖学金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业成绩、科研成果和培养潜力等综合因素评定, 分为一等、

二等两个等级,只在标准学制年限内享受。获评一等奖学金的比例不超过当年硕士研究生总

人数的20%,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获评二等奖学金的比例不超过当年硕士研究生

总人数的40%,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凡被我校录取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包括学

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但定向及在职学习硕士生除外,下同),在标准学制年限内可

100%获得基本助学金(国家助学金),8000/年。学业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分10个月发

放。

3. 除以上基本奖助学金外,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还可参

评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公共服务奖、社会奖学金等多个奖项。

4. 我校鼓励研究生兼任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助理(简称三助)工作。岗位酬金8000

//年,分10个月发放,受聘研究生按劳取酬。

 

联 系 人:李老师

联系电话:0755-86172329

Email:medyjs@szu.edu.cn

  

==========分割线==========

2025深大考研学长学姐1对1高分辅导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818(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