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院系信息 > 124医学部 > 正文

2017年深圳大学医学部硕士研究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点招生简章

作者:鸿知深大考研网 来源:szdxkao.com 浏览:8711 次 发布时间:2016/9/11

QQ:3007473871(范老师)微信号:kaoyan818(布布学姐)


【深大考研微信扫一扫

======分割线======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含新型医疗器械)是国家十三五战略规划中的高科技重点发展领域。深圳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地之一。在深圳,医疗器械产业是各领域高新技术充分交叉与融合的综合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产业之一,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被视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领头羊”。在深圳大学周边,聚集了600多家医疗器械生产研发企业。

在这样的产业背景和地缘优势下,深圳大学于2006年开始组建生物医学工程系,2008年正式成立于深圳大学原信息工程学院,2009年与临床医学专业一起组建成医工结合特色的医学院。2007年获教育部批准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点,2008年开始招收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和硕士生,2015年在医学部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通过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打造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学科于2012年成功获批广东省重点优势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承担了国家包括973、重大仪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各类重要科研项目,近3年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发表SCI等收录论文近100篇,授权专利30余项。已在医学超声、体外诊断、医学图像分析、神经影像、生命信息监护、医疗电子与康复科技、分子影像与纳米医学等方向建立了高水平的实验平台,先后获批“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和“广东省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超声成像重点实验室”,具有一流的精英式人才培养环境。与深圳迈瑞、深圳理邦、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深圳新产业等30多家医疗器械重要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与就业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良好的支撑。

学科有一支结构合理、年轻卓越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科带头人陈思平教授为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科现有专任教师35人,97%具有博士学位,7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学术带头人中包括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名,中组部千人教授2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1名,海外杰出青年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教授1名,全职外籍教授2名。学科以生物医学工程大类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培养厚基础、善创新,具有领军、领导潜质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特别强调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科国际交流活跃,与美国、欧洲、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一流大学、研究机构都有广泛的实质性合作,优秀硕士生被陆续派往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交流学习,博士后被派出进行合作交流,取得了优异的成果。未来学科将进一步增加公派的比例。

研究方向及导师介绍

医学超声

主要研究超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理工医相结合的特点。超声方向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建立了国际一流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平台。拥有高水平的学术创新团队,团队成员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医疗器械产业结合紧密,和迈瑞公司联合建立了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多项医学超声核心技术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研发,并卓有成效。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医用超声成像新参量、新方法和新技术;(2)新型医用超声换能器;(3)医学超声图象处理与分析;(4)超声微泡药物输送;(5)非线性医学超声;(6)医学超声对生物体的作用及无创测温;(7)超声、光学及电子学多模态成像技术研究及应用;(8)超声弹性成像技术;(9)经颅超声成像;(10)超声波束合成方法;(11)生物医学光学及太赫兹光谱学技术。

陈思平

0755-26536718

chensiping@szu.edu.cn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超声成像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市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彩超,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分别是第一和第二获奖人),完成两项国家攻关计划项目。目前主要从事新型超声换能器(探头)设计与研制、数字编码超声成像技术、超声多普勒自动检测和跟踪技术等研究。已发表论文100多篇,专利30多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50多人。近年来主持在研或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粤港创新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重大培育项目、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10多项基金项目,是我国医学超声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钱建庭

0755-86671915

c.t.chin@szu.edu.cn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香港出生,加拿大国籍,分别于1992年、1993年和2000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科学工程系学士学位、物理系硕士学位和医学生物物理系博士学位。其博士生导师为国际超声造影成像的顶级科学家Peter Burns教授。于1999年首次研发出脉冲反演技术,打开超声造影成像多脉冲序列先河,相关论文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UFFC上,单篇引用次数超过222次。2001年至2003年于荷兰鹿特丹大学任研究科学家,期间主持研发全球首套超高速照相机,用于研究超声微泡的声学行为,研究成果2003年发表于Review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迄今也被引用61次。期间也为瑞士Bracco研究中心任项目科学家,研究超声造影剂的声学特性。2003年至2010年于飞利浦研究院(北美)任资深科学家,主持研究超声分子影像和超声靶向治疗等前沿技术和系统开发,在全球首次成功研发 “超声成像与治疗系统(TIPS)”原型,并成功建立飞利浦研究院(北美)第一个“实验室企业”推出TIPS产品。申请人在国际超声电子学一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UFFC和生物医学超声顶级期刊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19篇(均为SCI索引),总引用次数高达500余次,获邀发表国际会议大会报告10余次,发表会议论文39篇,多次获得欧洲超声造影成像大会青年科学家奖和美国心脏学会最佳论文奖等学术奖励,并于2007-2010年间多次获得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等项目资助,主持总经费175万美金的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R21CA102880-01A2)。曾获国际专利19项。2010年被深圳大学作为引进人才聘为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超声造影成像和治疗技术学科带头人。

陆敏华

0755-86671915

luminhua@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仪器开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2009年获“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地方级)”称号,2010年获深圳市首批“杰出青年”基金。200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200611月获香港理工大学医疗资讯学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20079月进入深圳大学。目前主持在研科技部973项目子课题1项、863军口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深港创新圈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布局项目1项。作为核心成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等多个基金项目。已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科技计划杰青项目、1项深圳市产学研科技专项基金和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以及2项校级科研项目。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20多篇,EI检索30余篇。已授权美国专利1项,申请中国发明专利6项。目前主要从事医学超声成像新技术、超声弹性成像理论及算法、生物力学有限元仿真、超声组织定征及病变诊断技术等研究。现为IEEE Member,并任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国际编委会委员, IEEE UFFCPhysics inMedicine and Biology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多次受邀担任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国际会议分会主席、技术委员会委员等。

陈昕

0755-86671915

chenxin@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系主任,分管本科教学。2003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产学研项目1项,深港创新圈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1项,参与多个国家及省市 级 项 目 。 在 Ultrasound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IEEE  BME,  Euro.  J.  Appl .Physigolog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2012年获深圳大学首批“荔园优青”计划。目前主要从事医学超声成像新技术、超声弹性成像技术研究、超声仪器开发。

彭珏

0755-86671915

erica@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地方级领军人才。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三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项目1项,深圳市产学研科技专项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校级科研基金2项,横向项目多项。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及香港政府创新署ITF基金等多项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与超声换能器相关论文20篇,其中SCI收录英文文章15篇,单篇他引频次最高56次,累计他引频次107次(截止2013年)。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中国发明专利8项。目前主要从事新型压电换能结构设计、超声换能器性能仿真、微型超高频医用超声换能器设计与研制,多维高密度医用超声探头,血管内超声探头,腔内高分辨自动聚焦防抖超声电子内窥镜,微型医用传感器与执行器设计研制等。

张新宇

0755-86671915

xyzhang9@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本科和硕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2006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博士学位。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和可穿戴式医疗仪器,参与多个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基金ITF 项目(ITS/114/01, GHS/053/04, ITS/099/02),获得2005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一获奖人)。2007年加入深圳大学,协助筹建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并开展医学超声相关领域的研究。已完成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深圳大学基础研究项目和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等多项基金项目,现主持负责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61101025),以第一作者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共10余篇,其中SCI收录4篇,EI收录8篇。目前主要从事超声弹性成像、生物力学建模与仿真、超声图像的处理和辅助诊断等研究。

刁现芬

0755-86671921

laodiao@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 年加入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承担《数字信号处理》、《信号与系统》、《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的教学。在医学图像处理、编码检测、弹性成像相关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以第一作者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共10余篇。目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深圳大学基础研究科研项目1项,在研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参与多个国家基金项目。主要研究方向有超声弹性成像、靶向输送药物实时监测。

孙怡雯

0755-86671987

ywsun@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孔雀计划)。2010年获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研究员,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太赫兹国家实验室(National T-Ray Lab, University of Adelaide,Austral ian)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在SCI权威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文章30余篇,且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多篇JCR一、二区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一项,广东省教育厅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合作主持南山区核心技术突破资助项目一项。主要从事红外、远红外(太赫兹)波成像、荧光多参量显微成像技术及超声、光学及电子学多模态成像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工作。

沈圆圆

0755-86671921

shenyy@szu.edu.cn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2年获得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后备级人才。2003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后,直接攻读博士并于2009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进入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加入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市级科研基金1项,校级科研基金2项,参与多个国家级项目。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目前主要从事医学超声微泡治疗领域的研究,包括靶向输送药物、肿瘤治疗等。

胡亚欣

0755-86671915

yxhu@szu.edu.cn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7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工学和英语文学双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工学硕士学位,2014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进入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为生物医学超声;2016年认定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一项,深圳市基础研究基金一项,深圳大学青年教师启动基金一项。已在生物医学超声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在国际会议进行口头报告四次,展板报告三次。主要研究方向为:(1)超声联合微泡控制药物释放的研究;(2)超声微泡空化过程中的监测与成像。医学图象处理 紧密结合临床需求,利用计算机科学、信息处理理论、医学影像学和生物医学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前沿的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具有扎实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理论基础、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应用研究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医学图像中机器学习方法研究;(2)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研究;(3)基于影像的微创手术导航方法研究;(4)神经影像学功能分析;(5)放射影像中的放射防护研究;(6)海量医学数据处理与分析;(7)虚拟医学方法研究。

汪天富

0755-26534314

tfwang@szu.edu.cn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医学院副院长,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广东省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超声成像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生物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秘书长,深圳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副会长,教育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医学图象处理与分析及辅助诊断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了10余项科研项目研究,鉴定成果4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90余篇。目前主要从事医学超声射频信号处理、在体心肌机械运动特性、医学超声图像计算机辅助诊断等研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重大项目1项、深圳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等多项基金项目。

倪东

0755-86671915

nidong@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20099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0910月至20104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 ina, Chapel Hi l l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4月进入深圳大学。 倪东副教授的研究方向包括医学图像分析、模式识别及计算机辅助的手术导航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智能医学超声;超声引导下的手术导航;计算机辅助诊断等。迄今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深港创新圈项目,2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2项深圳大学基础研究项目,多项产学研项目。迄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 Medical  Image Analysis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SCI收录的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第一或通讯作者17篇)。

黄炳升

0755-26909971

huangb@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于2004年和2006年分获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学士与硕士学位,2009年和2012年分获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放射诊断学系硕士与博士学位。20122014年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143月开始在深圳大学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放射影像中的放射防护,PET-CTMRI等医学影像技术在癌症等病症中的应用,以及PET-CTMRI等大脑疾病及脑科学中的应用等。迄今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香港大学小型研究基金,1项深圳大学青年启动项目;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香港大学小型研究基金。迄今发表SCI收录论文20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0篇),EI收录论文1篇(第一作者)。2014年获评深圳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人才。计划招收的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方向是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型、科研型人才,就业方向包括医院、企业以及高校等科研单位或者进一步深造(如赴海外留学)。

刘维湘

0755-86671921

wxliu@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分别于1997 年、2000年在西安石油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2005年获西安交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向博士学位。2005.7-2006.1,在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6.7-2008.6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做博士后研究。于2008.6加入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任讲师;20096月起任副教授。一直从事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算法研究和应用,包括数据降维、聚类与分类分析,对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算法有全面的了解和体会。其中主要以非负矩阵分解为主,对非负矩阵分解特征提取、聚类分析和判别式混合体模型分类器进行了研究和应用。研究兴趣集中于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理论研究,以及在生物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学中的应用。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15篇,他引150余次。2009年评为“深圳市地方级高层次人才”、2010年评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已完成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及横向课题等多项研究。

郑介志

0755-86672281

jzcheng@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分别于2002年、2007年、2013年从台湾大学获得计算机学士、医学工程硕士与博士。曾于美国西门子研究院与美国北卡罗莱纳教堂山分校进行各为期一年的短期研究。2013-2014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资讯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担任博士事后,2014-2015在展讯通信(台北)但任多媒体算法部门的机器学习小组组长。2015迄今为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目前在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校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辅助诊断、医学人机交互应用、癌症(特别是乳腺癌与肺癌)图像分析,已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11篇,累计他引200多次。包括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RadiologyUltrasound  in  Medicine  &  BiologyScientific  Reports,  Pattern RecognitionSCI收录的国际顶级期刊。

雷柏英

0755-86172263

leiby@szu.edu.cn

博士,硕士生导师。2012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新加坡科研局和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20144月至20158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 ina, Chapel Hi l l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工作,2013年加入深圳大学。2014年获评深圳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C类人才。2015年获选深圳市高层次领军人才(后备级)。2016年获深圳大学首批“荔园优青”计划。主持各级项目共8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1项、广东省医学基金1项。已发表论文4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22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目前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和阿尔茨海默疾病的诊断和预测等。神经影像与分子影像 深圳大学神经影像方向长期致力于应用功能磁共振、常规脑电、高频脑电、颅内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经颅超声等技术手段来研究脑的功能,尤其是语言功能,并开展脑疾病患者语言功能保护和康复的临床转化研究,最大程度保护脑疾病患者的语言功能。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探讨正常成年人大脑的高度可塑性问题;(2)基因、行为和脑三个层面探讨中英文神经表达和基因表达的差异;(3)设计诊断不同年龄段脑疾病患者大脑语言中枢的测试方案,对脑疾病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术前语言区精准定位,设定针对我国国民的神经外科医生手术禁区;(4)研发有效的语言康复训练方案;(5)搭建脑语言区保护与康复的精准医学平台。

谭力海

0755-86172208

tanlh@szu.edu.cn

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曾任香港大学终身教授,香港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项目总经费3432万元。已发表近百篇SCI学术论文,代表作包括以第一作者或是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  (1)PNAS  (10)Current Biology  (1)上的论文,论文引用次数5853次,H-index39。长期从事神经影像研究并应用到语言研究,其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包括:结构和功能MRI数据的处理和建模;应用神经影像技术对人脑处理语言的区域进行精准定位等,在国际神经科学界创立了大脑语言功能区“文化特异性理论”。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美国NIHNSF、英国Wel lcome TrustMRCESRC、加拿大NSERC、台湾国科会、以色列科学基金会基金等评审专家。

常春起

0755-86172208

cqchang@szu.edu.cn

博士,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人。1987年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分别于1992199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科学系学士、硕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21月至201211月就职于香港大学,先后任电机电子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教授(研究)、语言学系及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教授。2012年至2015年任职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现任深圳大学医学院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信号与信息处理、生物医学工程、计算系统生物学、脑与认知科学等信息科学与生命科学相交叉的跨学科领域,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统计信号处理、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基因调控网络、神经反馈、脑机接口、脑连接网络、语言认知及禅修的脑机制等,主持搭建香港仅有的一套EEG/fMRI同步采集系统并开拓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主持香港研究资助局GRF项目两项、香港大学校内研究资助项目多项,联合申请香港创新科技署ITF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973课题等8项。发表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2010年起三次主持脑科学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为20余家脑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学方面知名国际期刊审稿人,任国际中国语言脑科学学会秘书长、IEEE SMC专业学会香港分会秘书、及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青年委员。

体外诊断技术及仪器

深圳大学体外诊断仪器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体外诊断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体外诊断仪器共性技术及关键部件的研究;体外诊断系统解决方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究及系统解决方案;(2)荧光免疫分析分析方法研究及系统解决方案;(3)基于纳米孔的第三代基因测序关键技术研究;(4)电化学分析技术研究;(5)微流控关键技术研究;(6)智能病理诊断技术研究;(7)体外诊断仪器共性关键技术及关键部件研究。

张会生

0755-86671929

zhanghs@szu.edu.cn

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体外诊断仪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主任,深圳大学体外诊断仪器研究中心主任,获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领军人才、深圳市技术创新能手、广东省优秀教师、深圳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分别于1986年、1989年获华东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学士学位、电子工程硕士学位。长期致力于体外诊断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体外诊断仪器共性技术及关键部件的研究;体外诊断仪器的研发。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广东省科技计划、深圳市重大产业攻关项目、深圳市技术开发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等2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近2000万。获发明专利授权8项,科技成果鉴定6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深圳市科技进步奖3项,发表论文十余篇。研制的全自动临床电解质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产品已大量应用于临床并替代进口产品,其中研发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彻底打破国外巨头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已在全球90个国家安装超过5000台,销售额超过20亿元。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荧光免疫分析分析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高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纳米孔的第三代基因测序关键技术研究;电化学分析技术研究。

李乔亮

0755-86671929

lql@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研究所(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期间担任Routon electronic上市公司 DSP部研发总监。2008年在与我国航天科工集团合作项目中,成功设计国内第一片VXI零槽控制器的IP核,并投入大规模应用。作为核心骨干参与十二五863项目“智能血细胞成像分析仪”,在国内最早利用图像识别手段实现血细胞5分类。2009年进入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目前任IEEE 会员,深圳市科技创新委评审专家,深圳市体外诊断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骨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深圳市生物产业专项等项目14项,在IEEE TMI , IEEE TBME, IEEE GRSL,UMB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单篇他引80余次,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跨模态学习的高精度血管分割方法,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超出世界13种同类算法(TMI 2015),致力于科研成果产业化,与企业合作研发的可编程微波治疗仪,免疫荧光分析系统,电解质分析仪等医疗设备,产值超5000万,目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与信号处理,嵌入式医疗仪器,高速硬件电路设计、VLSI等。

齐素文

0755-86671929

qisuwen@szu.edu.cn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获临床检验诊断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临床生物标志物的筛选及检测方法的研发。毕业后加入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现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1项和深圳大学青年基金1项。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以及深圳市科技项目3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8篇,获中国发明专利1项。

徐海华

0755-86671929

hhxu@szu.edu.cn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孔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200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获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7月至20148月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新型半导体芯片及生物医学应用研究。20149月入职深圳大学,目前的研究方向为:(1)新型生物医学传感器芯片;(2)可穿戴式生物医疗设备。目前主持6项科研项目,总经费将近500万,其中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开发项目、1项广东省医学研究基金、1项深圳市孔雀创新项目、1项基础研究项目、1项高端人才启动经费及1项校级自然科学项目。先后在国际知名期刊NanoscaleAdv. Funct.MaterScietific ReportsJ.Phys.Chem.C等发表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00次,并应邀参加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如美国材料学会(MRS)、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等会议。

孔湉湉

0755-86671929

ttkong@szu.edu.cn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深圳市“孔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于2009年和2013年于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4年在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11月入职深圳大学。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高端人才启动经费;做为骨干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香港政府创新署ITF基金等多项研究。先后在国际知名期Physical Review Applied Scietific  Reports Soft   Matter Acta  Biomaterialia Biomicrofluidics等发表SCI论文近20篇(第一或通讯作者8篇,中科院一区文章2篇,JCR一区文章4篇,二区1篇),总引用次数超过200次。以第一发明人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为多个国际知名期刊审稿,担任美国物理协会(American Phyiscal Society)会员 , 并 应 邀 参 加 多 次 国 际 学 术 会 议 , 如 流 体 力 学 年 会 (APS  Division  of  fluid dynamics)、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等,曾担任国际微化学与微系统大会分会场主席。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液滴微流控高通量检测技术、数字PCR关键技术开发等。

医疗电子技术及应用

生命信息监测与支持

本方向长期致力于生命信息监测与支持的新技术及新方法研究,注重工程实现与产业化应用。通过提高心电、血压、血氧等基本生命体征的测量精度,开发呼吸气体、麻醉深度、血液动力学等高端生命监护参数,同时研究寻找新的生命信息的测量监测方法与手段,为病人的生命信息监护与支持提供更全面、更先进的方法。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生命特征信息的测量方法、传感器、特征识别算法研究;(2)综合信息分析与二次参数算法、意识与睡眠监测技术的研究;(3)生命支持、电生理治疗方法的研究。

叶继伦

0755-86674610

yejilun@szu.edu.cn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编委,中国医疗电子仪器标准分技术委员会成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第二届医学装备计量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数字医疗与医疗信息化分会第三届理事会委员,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26项(22项授权),主导国家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研制8项(全部颁布实施),发表研究论文超过三十篇,曾在深圳迈瑞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担任监护产品线研发总监,主导完成呼吸气体测量技术、快速体温测量技术、呼吸力学测量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化,并填补国内空白,曾参与中国第一代高端监护产品开发,获得2009年深圳市高技术产品创新奖(排名第三),高性能血氧测量技术获2010年广东省专利优秀奖(第二),曾与西交、西电、川大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生达5名,2010年进入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任职,仍致力于生命信息监护技术、生命支持类的方法学及应用的研究。已经承担并完成省级项目三项,市级项目五项,其中在研三项,四项完成并实现产业化应用,产值超过数亿元;还曾主导完成的企业项目多个,并全部实现产品化。目前主持在研脉搏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和心电测量模块技术的性能提升及应用,呼吸气体测量模块技术及应用,麻醉气体测量模块技术及应用,脑电测量技术及应用,睡眠呼吸监测技术及应用,血液动力学监测技术及应用,电生理治疗关键技术,可穿戴式运动与家庭健康监测技术及应用等方向的多个项目,并从事医学仪器设计与标准化应用研究。

张旭

0755-86671921

xuzhang@szu.edu.cn

博士、高级工程师、讲师,硕士生导师。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20121月进入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生命信息与支持、无创信息测量方法、生物医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6项(美国专利2项),主导国家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研制2项(全部颁布实施),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曾在深圳迈瑞公司担任产品经理,主导完成新型血氧的测量技术研究及其产品化,显著改善了测量性能。获得2009深圳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2010深圳专利金奖,及2011 广东省专利优秀奖。

医疗电子及康复工程

应用医疗电子和现代数字、图像信号处理等工程技术和科学原理,研究、评估人体活动行为及功能障碍规律,为改善弱能人士或失能人士生活质量提供理论指导。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平衡和步态等运动控制问题研究,视觉、听觉和言语等认知障碍研究;(2)后背痛、关、肌肉和肌腱劳损等职业病痛的研究;(3)再就业、独立生活、教育以及融入社会等失能人士健康和生活管理问题研究;(4)脑机接口与智能康复机器人研究、个性化和可穿戴康复辅具研究;(5)康复介入引导和计算机辅助康复评定研究。

但果

0755-86671987

danguo@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院长。2003.11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获博士学位;2003.11-2005.03在深圳市企业博士后站安科公司分站工作。2005.04-2006.12在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T部工作,历任研发工程师、项目经理、技术委员会委员。20071月,进入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工作,协助陈思平教授筹建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该专业于2008年开始招生。2009-2011年分别获得了三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的一等奖和二等奖。科研工作突出,研究兴趣集中于脉冲电场技术在微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医疗电子和智能医疗仪器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研究项目1项、深圳市科技局产学研项目1项,企业横向课题6项。现为广东省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深圳市辅助器具技术指导组成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周永进

0755-86671921

yjzhou@szu.edu.cn

博士,副教授,第三批广东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核心成员,深圳市“孔雀”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深圳市后备级领军人才。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于海外从事医学超声信号处理和康复工程科研工作近十年,承担完成了大中华区第一台具有超声弹性成像和弹性测量模块的医用超声仪器。研究兴趣主要包括脑机接口与康复机器人、穿戴式人体增强和医学超声量化分析等。拥有授权专利4项,其中一项实现商业转让。另有已提交专利申请11项,获国际发明博览会银奖一次。为多种IEEE会刊审稿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JCR2区以上SCI期刊论文十五篇。指导的研究生6人次在学术交流竞赛中获奖,包括IEEE MDBS-BHE 2013唯一一等奖。四名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三人赴海外高校深造,一人经推荐赴外企工作。

丁惠君

0755-26909971

hjding@szu.edu.cn

博士,硕士生导师,20029月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学习,20067月毕业并取得工程学士学位。同年8月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奖学金,进入电气电子工程学院学习,并于20115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同年6月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电子工程学系做博士后工作,于20137月离开,此后加入深圳大学医学部生物医学工程系任讲师。研究兴趣包括语音增强、客观评估方法、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并已在上述领域中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被SCI/EI检索(一流期刊 和 会 议 包 括IEEE  TransactionsPattern  RecognitionSignal  ProcessingICASSP等)。承担国家、省部级和市级项目4项。指导的研究生经推荐获海外深造机会等。

纳米医学

黄鹏

0755-86671911

peng.huang@szu.edu.cn

特聘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科学研究。2015年被深圳大学聘为特聘教授。长期从事疾病智能诊疗方面的研究,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研究论文83篇(IF>680),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37篇(含IF>1014篇,IF 5-1016篇),包括4Adv. Mater.6ACS Nano1JACS1Angew.  Chem.  Int.  Ed.1Adv.  Funct. Mater.1Adv.Drug Del iver. Rev. , 总引用超过3500次,H因子为33。有9篇文章入选1%SCI高引论文,多篇被Nat. PhotonicsAdv. Mater.Nanoscale等选为研究亮点或封面文章。受邀为Adv. Drug Del iver. Rev.Acc. Chem. Res.Adv. Mater.ACS Nano等撰写邀请综述 。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4项 , 授权5项 。 同 时担 任Adv. Mater.ACS NanoTheranostics等三十多种国际杂志的特约审稿专家。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并获奖,担任世界分子影像学会会员、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和中美纳米医学与纳米生物技术学会的终身会员。受邀担任Journal of NanomaterialsIF:1.785)的客座主编和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IF:3.455)的Thematic Issue特辑主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各一项。主要研究兴趣:(1)智能诊疗剂;(2)刺激响应程序化靶向药物递送系统;(3)分子影像和靶向治疗技术。

何前军

0755-86672023

nanoflower@126.com

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玛丽∙居里学者,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B类),深圳大学领军学者。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荣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中科院“百篇优博”等奖励。2010~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荣获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2~2014年,通过欧盟玛丽∙居里国际引进人才计划,赴英国利兹大学担任玛丽∙居里研究员。2014~2015年,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生物医学成像与生物工程国家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2015年引进回国,担任深圳大学医学部教授,“先进纳米药物”课题组组长,荣获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奖和领军学者。近年来主持了欧盟第七框架项目(国际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级)等多项科研项目。长期从事基于介孔纳米材料的抗肿瘤纳米药物研究。在Chem. Soc. Rev. (IF=34)Adv. Mater.  (IF=19)Biomaterials  (IF=8)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70多篇,他引3800多次,h指数34,单篇最高引用200多次,12篇论文入选ESI Highly Cited Papers”(并被ESI归类为介孔二氧化硅/药物传输领域的“Research Front”)。担任Recent Patents on Materials Science国际杂志编委和多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

林静

0755-86671915

jingl@szu.edu.cn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0年获东华大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担任上海泓博智源医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组长,2012-2013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2016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3月被深圳大学聘为副教授。一直围绕聚合物纳米材料的自组装,及新型聚合物纳米材料的设计、构建、可控合成和表征以及生物医学应用评价等开展研究工作。已在该领域发表SCI论文三十余篇,IF>10 10篇, IF>5 24篇,JCR一区23篇,7篇入选1% SCI高引论文,论文他引次数1156次,H因子为19,单篇论文最高引用163次。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篇,包括1篇《Angew. Chem.  Int. Ed.》(Frontispiece),1篇《ACS Nano》,1篇《Adv. Mater.》(Front cover),1篇《Adv. Drug Deliver. Rev.》,1篇《Nanoscale》(Front cover)。目前承担深圳市自由探索项目一项。主要研究兴趣包括:(1)自组装功能纳米结构在药物可控释放和靶向递送中的应用研究;(2)癌症的诊疗一体化;(3)超声造影剂。

罗永祥

0755-86671915

luoyongxiang@szu.edu.cn

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139月毕业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医学材料与3D生物打印方向的研究。目前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7篇(包括4篇一区论文),论文他引次数超过300次。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深圳市基础项目,1项广东省医学科学研究基金。

 

深圳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院名称:医学部   咨询电话:86172329   电子信箱:medyjs@szu.edu.cn   学制:3

 

083100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学位)

研究方向代码、名称

指导教师

初试科目

01. 医学超声

陈思平、陈昕、陆敏华、彭珏、刁现芬

孙怡雯、沈圆圆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1英语一

(3) 301数学一

(4) 912生物医学工程综合

02. 医学图像处理

汪天富、倪东、黄炳升、刘维湘、郑介志、雷柏英

03. 神经影像与分子影像

谭力海、常春起

04. 医疗电子技术及应用

但果、叶继伦、周永进、丁惠君

05. 临床检验分析仪器

张会生、李乔亮、徐海华、齐素文、孔湉湉

06. 纳米医学

黄鹏、罗永祥、何前军

备注:1. 复试笔试科目: FS76微型计算机原理或数字图像处理或基础化学

      2. 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

 

 

085230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

研究方向代码、名称

指导教师

初试科目

01. 医学超声

陈思平、钱建庭、陆敏华、陈昕、彭珏

张新宇、刁现芬、孙怡雯、沈圆圆、胡亚欣

(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 204英语二

(3) 302数学二

(4)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或

   生物医学材料基础

02. 医学图像处理

汪天富、倪东、黄炳升、刘维湘、郑介志、雷柏英

03. 体外诊断技术及仪器

张会生、李乔亮、齐素文、徐海华、孔湉湉

04. 医疗电子技术及应用

叶继伦、但果、张旭、周永进、丁惠君

05. 神经影像与分子影像

谭力海、常春起

06. 纳米医学

黄鹏、罗永祥、何前军、林静

备注:1. 复试笔试科目: 由研招办统一编写微机原理或图像处理或化学基础

      2. 不接收同等学力考生

报名时间:

20161010--1031日(具体时间均以教育部公布为主)

网上报名:

http: //yz.chsi.com.cn http://yz.chsi.cn

现场确认:

20161110日—1114日(具体时间均以教育部公布为主)

本人网上报名时选定的报考点确认网上报名信息并照相

简章具体内容请访问:

http://zsb.szu.edu.cn/

复试补助:

凡属国家重点大学的考生参加复试,录取后可报销复试交通费。

报考学术型研究生的同学请前往医学部(023)选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083100);

报考专业型研究生的同学请前往医学部(023)选择生物医学工程专业(085230);

在校待遇

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实行按年评审,第一年为新生奖学金,第二、三年为学业奖学金。

1. 新生奖学金分为特等、一等和二等三个等级。特等奖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0元,所有推免生、985高校应届毕业生及本校应届毕业生学分绩点3.3以上(根据近两年录取情况暂定学分绩点3.3以上)的学生直接认定为特等;扣除上述人数后,获评一等学业奖学金的比例不超过20%,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其中211高校和本校的应届毕业生优先参评一等奖;获评二等学业奖学金的比例不超过40%,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2. 学业奖学金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业成绩、科研成果和培养潜力等综合因素评定,分为一等、二等两个等级,只在标准学制年限内享受。获评一等奖学金的比例不超过当年硕士研究生总人数的20%,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0元;获评二等奖学金的比例不超过当年硕士研究生总人数的40%,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凡被我校录取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包括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但定向及在职学习硕士生除外,下同),在标准学制年限内可100%获得基本助学金(国家助学金),8000/年。学业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分10个月发放。

3. 除以上基本奖助学金外,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还可参评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学术创新奖、公共服务奖、社会奖学金等多个奖项。

4. 我校鼓励研究生兼任教学助理、科研助理、行政助理(简称三助)工作。岗位酬金8000//年,分10个月发放,受聘研究生按劳取酬


  

==========分割线==========

2025深大考研学长学姐1对1高分辅导



  • 电话咨询

  • 1对1辅导,168/课时
  • 电子邮箱

  • kaoyan818(微信号)